下載  

一個正在鬧離婚的前前前同事Lisa, 某天突然line 我,說她最近的婚姻狀況出了點問題。

我與Lisa真的是好久之前的同事了,離開那家公司至少也有四、五年了吧。這些年,我重拾書本,轉換跑道,她一直在原來那家公司工作,雖然我們有互留facebook,但交情並不深,只是上班時坐在附近偶爾一起吃飯聊天,離職了彼此臉書有時按讚,,連留言都鮮少的那種交集。

還記得我畢業時,她曾經問過我近況,當聽到我讀的是心理相關系所時,馬上興致勃勃的接問一句: 「那我以後人生有遇到什麼問題,就可以找妳解惑囉?!」接著,就開始問我一個她親戚遇到的困擾,詢問我的意見。是的,還不是她自己本身的遭遇喔。

 

讀心理系所的人常常會遇到這種問題,就是周圍的親戚朋友、同事路人,一看到妳,不是一臉防衛:  「所以,只要我跟你多講兩句,妳就會看穿我,矮油真恐怖我還是少跟你講太多」,就是「太好了,有免費的算命師、心理諮商師可以使用」的心態,將自己的、自己家人的、隔壁同事的、電視看來的疑難雜症一股腦兒倒給妳,睜著晶亮的雙眼,期待妳會給一個很專業、像電視、書籍上所謂的心理學家會講的話,當然,傪些專業術語,可以顯得自己真的有讀過書,聽的人更覺值回票價。

 

而Lisa 這次,自己碰上了人生的難題,她在line中形容得鉅細靡遺,連「老公很久都不碰我了」這種話也直白的說了出來,跟她同事那些年,可很少聽到她那樣拘謹的小女生會這樣直接表達。說實在的,遇到這種情形,找我訴苦,看在同事一場我也不是不願傾聽或給點意見,很久沒見,出來碰個面聊聊,我也比較能掌握對方真實的表情和情緒,給比較中肯的回應。饒是我儘量不想刻意的以某種角色反應,但Lisa只是想要在網海中抓住一根浮木,並且告訴我她已經問過周圍所有人的建議,找我,是因為覺得我所學的東西或許可以給她更不一樣的答案,言下之意,頗有問我這問題是看得起我的意思,也希望我最好要給她耳目一新的解答。

 

只不過,line 這種單方的交流,兩人歲月、交情的隔閡,自加上她一副把我當成雜誌上的薇薇夫人專欄(這年代也太......),寫了個長信就要求解答的方式,實在不是我的菜。雖然,她每次問我都很客氣,但始終擺脫不了只是想要免費得到一場婚姻諮商的意味。老實說,感覺並不那麼舒服

 

轉讀心理學,純粹是個人喜好,人性雖然又複雜又可惡,但偶爾展現的良善和大愛仍會點亮人心。當然,也不排除希冀替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解決難題。只是,不知道為什麼,四周有些人好像覺得既然我讀了這門科目,就理所當然要對人充滿愛心和理解,客觀又客氣,言語要溫暖又溫柔,別人有事就是我的事,對任何人或事情動怒或不關心就是沒有同理心,自己人生的問題就應該迎刃而解,讀心理學的人應該不能有親子問題、婚姻問題、人際關係問題,就像癌症權威醫生怎麼可以得癌症,牧師怎麼會罵人,巴拉巴拉巴拉,族繁不及備載。

 

但,我是讀心理學,讀完頂多成為心理師或心理學家,不是變成聖人。

 

我關心了Lisa幾次之後,也漸漸的不再那麼有求必應的回她了。後來,她終究還是離婚了。當她捎來這消息時,我不是不唏噓的。

說真的,陌生人找我問問題還得付費,至於親朋好友們,遇到人生難題就大家聊聊,可不可以不要再逼我用「專業心理師」的樣態來回答問題呢?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辛巴克蝴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