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sCA269RWQ  

<< 圖片來源: google >>

 

好友安新婚燕爾,兩個星期前她便已經邀請我和北極熊,以及其他姊妹們、姊妹的男友或老公一行人等周日一同去她的家聚餐。

她家很熱鬧,桌上擺滿由Costco 買來的烤雞、壽司、提拉米蘇、水果、甜點,還有我帶去請大家嚐的老天祿滷味,琳瑯滿目煞是可口,大家坐在客廳吃喝聊天,互訴近況,也是一番有趣。

 

自從結婚之後,好像與朋友相處的型態中,家庭式的聚會開始變多。感覺上人生一旦跨到另一個階段,生活型態與朋友交往形式便無可避免的轉換。

雖然,我並不反對任何型態的相處方式,重點是大家談得來,相處的時候,熟與不熟沒有關係,能夠放開胸懷的談天說地,聊天內容天南地北不拘,便是人生享受。

 

但近來,對於這一票朋友,我是有那麼一點點抗拒的。Why so?

 

不諱言的,我們這群姊妹之所以認識,是在一個基督教團體的場合。多年來長期固定的聚會,誰家裡什麼情況,出國念書、與原生家庭關係如何、交了男朋友、結婚、離婚等等各種人生遭遇我們都一起走過。

彼此理應很互相了解,不是嗎?

應該是,但後來我發現並不然。安,以及團體中的姊妹好像都比較喜歡私下找我出來聊天,因為她們覺得: 在團體中,不能講的事情太多,「好像跟妳講,妳比較能了解,比較沒有負擔。」

Gee!

 

社會上有各種因不同目的而召聚集合的團體,最基本如婚姻,公司同事,學校老師同學,下班後跳舞、健身的團體,登山會友、獅子會、青商會等等....不勝枚舉。

宗教團體當然是其中一種。大家各取所需也就是了。

不可否認,在我人生面臨最低潮的時候,基督教信仰的確發揮了強大的療癒力量,這群姊妹在我身邊打氣、陪伴,使得我可以度過一個又一個的人生難題,更重要的是,從內在生出一股正向的精神力量。

但之前在聚會的時候,我就發現,我們常常需要歌頌神的偉大,也需要照著小組聚會的流程規範走,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關心世界與社會,而每個人自己內在的煩惱與問題,卻沒有辦法真正放膽地表達。

 

一個團體當然會有組織結構,美姊算是我們之中的頭,她是一位資深的傳道人。

這次的聚會,當然會關心的問每個人近況,但是,在這樣的場合中,小組長和傳道人聊得最開心的,是誰誰誰又受洗了,教會又怎樣開疆拓土了...等等。

其他人微笑靜靜傾聽。

因為這個話題是如此大愛、崇高,不可能有人會有什麼異議的。誰敢呢?

 

但我真的有個念頭: 你們說的那些,到底關我,關我們現在、此刻什麼事呢? 我們的話題,就只能侷限在這裡嗎?

 

安的老公,是一個堅持不肯入教的人。

當初他們就是因為如此,分分合合數回合。最後終於結婚,用的也不是基督教的結婚儀式。

美姊私下非常感嘆,總是覺得安的老公"尚未得救"。

他曾經勉強陪安去婚前輔導,小組長要大家分享參加婚前輔導的心得。

殊不知,提到"分享",團體的壓力就來了,因為「分享」表示你最好挑好的來講,在團體中膽敢赤裸裸的抱怨會讓人覺得你的"生命"有問題。

小組長問安的老公: 

「你覺得參加婚前輔導有什麼收穫嗎?」

安的老公不太遲疑的、堅定的搖頭說: 

沒有。」

 

真是快人快語阿。

我私心有點小小的佩服他。<-----完蛋,此言一出不是被毆飛了嗎?!

 

說實在,我覺得,宗教信仰本來就是很私人的選擇。當然如果安的老公也受洗,表示他認同安的信仰觀,那麼他倆在這方面的衝突就會減少很多,從這方面來講這是好事。

但,如果他就是不認同,為什麼一定要逼他呢?

為什麼不信基督,就一定是"生命有問題"的人呢?

有些人沒有宗教信仰,個人生命品格好得很;有些人已經當了一輩子的基督徒,整個人性格偏激得可怕。

誰比誰強呢?

 

無所不能如神,都已經給了人類可貴的"自由意志",夏娃可以自己選擇吃或不吃知識樹上的果子,當然,後果自負。

人比得上神嗎? 憑什麼覺得誰不做什麼,就會怎樣呢?

 

我想,我發表這樣的言論,一定已經被"很虔誠" 的基督徒扣上大帽子了。簡直是個叛徒了吧我想。

但,我真的很不喜歡某些基督徒的自以為義。

基督教一直以來被抨擊的"一神獨大" 理論,並非空穴來風。

 

一個團體相聚,只能選擇性的聊某些話題,不是悶透了嗎?!

而且,在強調以真實生命互相照應的宗教信仰團體,這,不就又要我們帶著某種面具過日子嗎?

難怪,總是不少人,教會裡和教會外兩樣性格。

有什麼意義?

我不相信,這會是神的旨意。

這是人的短視吧。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辛巴克蝴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