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   

關於宗教,我之前也寫了幾篇仿佛有點憤世嫉俗的文章,也許有人會覺得:

「既然這麼看不慣基督教的某些作為,幹嘛不離開就好了?」( 真的有人覺得嗎? 誰啊? )

說實在,神學是一門艱深難懂的學問 ( 既然叫神學我想只有神能明白,人的穿鑿附會,講再多都只是一種推論 ),世上到底有沒有神存在這件事,是永遠無止盡的辯論,在此我無意申論此事,更不想說什麼你信就有,不信就沒有這種屁話。

在這兩年,我曾經非常認真的思考也許該退出教會圈子,也真的這樣做了,不想再讓自己總是在對神忠心 vs. 內心原本的價值觀陷入永無止盡的掙扎與兩難,那真的是很令人crazy的事情。

 

但今天我想分享一個對我很有啟發的小故事。

雖然已許久不上教會做禮拜,但對於相處很久的教會小組,還是有感情存在,我們幾個young couples 也會聯絡,大家一起爬爬山,逛個街聯繫感情。

並非所有基督徒都不可理喻,為何直到今天,我仍認為基督教是一個好的信仰,或者說,宗教信仰對人有其價值,最大的原因,在於在信仰當中,我見識到太多人如何發自內心產生極大轉變,傷痛如何被撫平,婚姻在此是如何被看重,夫妻、親子之間的關係,是如何在用心的維護著。

Nothing is impossible, if you really believe to do it.

 

因為完成了學業,也即將離開南部,在此之前,我們到教會小組長的家中做最後一次的聚會。

小組長M是香港人,跟我的港仔老公挺合得來,他們有一子一女,M本身是我讀的那所大學的教授,他們夫妻倆給人的感覺很舒服,去他們家聚會從來沒有所謂的標準流程,一定要算好時間敬拜、讀神的話、分享對社會的關懷之類 ( 說真的,來教會的人,有不少人連自己的家事都無法解套,內在已愁苦萬分,你還要他們關心社會議題會不會太為難了一點? ) 

我們都喜歡大自然、吃美食、小動物,興之所欲,大家一起分享這方面生活化的訊息,M稍微知道我的狀況,是以他從來不過問也不強迫,只是偶爾邀請我來參與小組或教會戶外活動。

 

那天去,剛好聽到一個消息 : 他們夫妻倆下禮拜想要兩人到宜蘭做個四天三夜之旅,只有夫妻兩人,所以最大的問題,就是孩子的安頓。

兩個孩子是大約快要進入青春期的年紀,意思也就是比較有自我主張的年齡。

原本是打算將兩個孩子交給阿麼,但老大不要,覺得去那裏不方便,無法專心寫功課等等。而自己一個人在家,父母也不放心。

於是,夫妻倆為了到底要把老大放在哪裡傷透腦筋,兩人為此事討論了一個禮拜,老大也加入討論行列。

最後是另一個教會的傳道有提供宿舍,且是對方主動邀請M,表示可以提供住的地方給老大。

當然M夫妻兩覺得不好意思,為此事也再三地確認。

 

在當下聽到這些,也只是當成一件事來聽。

但事後,我發現這件事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。回想從小,如果同樣的事發生在自己父母身上,他們可能為了尊重孩子的意見而四處打聽奔走,煩惱超過一個禮拜嗎?

誰家父母不是為了管理方便,彰顯權威告訴孩子:叫你去阿麼家就去阿麼家,為什麼要造成大家的麻煩?

我想,大多數的父母,會是這樣的反應吧。

 

當孩子表達跟自己不同的想法,多少父母做得到放下身段尊重孩子,並認真與孩子討論所有的可能性,找到大家都覺得OK的結果呢?

以往只有在美國的電視影集上見識得到。

但在M夫婦身上,我看到了。

M的妻子也跟我們分享,這一切當然不是很容易,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麼聽話,有時也會因堅持已見,造成雙方的衝突。

孩子出生把屎把尿、睡眠時間少,是一種勞力的付出。

等到孩子進入青春的叛逆期,是一種更為辛苦的勞心。

 

看來,養育孩子,從懷孕到長大,沒有一刻是輕鬆的,而且還是愈來愈不容易,每一階段都是不同的考驗。

但是在M夫婦身上,我看見的是他們為了彰顯神的旨意,是如何用心的透過各種方式親自參與孩子生命,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行出理想父母的樣式。

好的父母不是不會犯錯,而是隨時願意配合孩子調整彼此的步伐,放下身段,與孩子共同成長。

M還是博士級的高級知識分子,放下身段對他而言一定也是不容易的事吧。

 

這樣的父母,真令人感動。

他們的孩子一 定也感覺得到。

難怪常聽人說父母要與孩子「共修」,雖然這不是基督教的用語,但還是蠻貼切的。

看見了良好的模範,能令人產生為人父母的信心,畢竟,從小到大,原生家庭的父母典型時常加劇親子衝突,長大之後,自然而然對當父母這個角色萌生抗拒之心。

很高興在有良好榜樣的潛移默化之下,我對於當父母這件事,逐漸改觀了。

原來人時常在不知不覺對別人產生影響,既然如此,在人生的道路上扮演各種角色的我們,又怎能不謹慎小心呢?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辛巴克蝴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