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不同團體當中,分別聽到不少夥伴對自己人生故事的一些分享,每次聽見都很有感覺。我想,我應該克服惰性,提起筆將他們寫下,順便提醒自己,每個人的人生,背後都有想像不到的經歷,在自己走在人生道路之際,偶爾靠么旅途怎麼這麼不順的時候,想想別人(不是隱苦揚樂的那種),就明白自己並不孤單。
今天分享到的繪本,是有關於一個男孩,從小喜歡跳繩、跳舞、和大自然親近,不是主流的愛運動、陽剛的男孩形象。在學校被男同學霸凌、爸爸一開始也試圖改變他,受到很多挫折但仍堅持做自己的故事。
輪到我們分享的時候,有兩條路線為探討的主軸:
第一、母親的支持對一個走在非主流人生孩子的重要性,有人聯想到吳季剛的母親。
第二、男孩本身,面對嘲笑、挫折,雖然會沮喪仍然沒有放棄,還努力學踢踏舞參加才藝表演,不放棄自己的態度。
很多為人父母的,將著眼點放在主角母親身上,我想,這是一種失落,也是一種省思吧。
想著: 如果母親在自己成長過程中,能夠願意聽聽我的聲音,不只是一股腦將社會的期待、自己的遺憾和願望倒在孩子身上的話,該有多好?!
男孩更讓我想到: 這男孩也受到不少挫折,但他都沒有放棄,也不理會男同學的嘲笑,固然有老師和媽媽支持,應該是他能夠堅持的動力,那,如果沒有呢? 如果成長過程,家人或老師,甚至長大後自己的另一半不支持自己真正的樣貌或想想做的事,那該怎麼辦??
就可以有藉口說:
「都是沒人支持我,我才變成今天這樣!」
「和別人不一樣太辛苦了,還不是很多人沒有做自己仍然活得好好的?」
「『做自己』是什麼? 想太多! 唉人生嘛不就這樣過嗎?! 」
有一個夥伴的分享是: 他的家族都是建中、台大的學歷,想當然爾父母希望她也是一路第一志願這樣念上去。
但這女孩從小就喜歡藝術,要升高中時,她堅持要讀復興美工。
我想,這當中的家庭衝突,一定非常劇烈吧。
但如今也一路走藝術路線走到研究所,她說,她從不後悔自己的決定。
仔細想想自己一路的求學過程,算是順利,一路都是念讓父母有面子的好學校、好職業。
但,我要唸的科系,學校,事實上都是母親強力介入的決定。
只要說出自己想要的,那個嘲諷我的,不是同學、不是老師,是自己的母親。
相信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故事,我的並不特別。但今天,聽到了別人堅持到底的行動力,我忽然領悟: 原來,一路上我都是妥協的。
妥協於母親伶牙俐齒的傷害與控制、妥協於在家族長孫、長女壓力下,要做一個不出錯、獲得讚賞的好女孩榜樣。
直到出社會,身體看似自由了,我的意志,仍舊被禁錮著。
從同事、朋友的眼光來看,我是一個果決、有行動力、獨立又有自己想法的女生。
但也許,外在和一部分的內在,是有那麼一點出錯、不和諧的地方,好像穿錯了高跟鞋,看起來很挺、很華麗,但卻時常跌倒。
好像是,直到遇到了熊男 (我老公的綽號到底要換幾次?) ,在他對我莫名其妙完全的包容和支持下,我才得以將自己內在的力量喚出來,勇敢轉行轉科系、繼續念書進修,蝸牛步的邁進屬於自己的目標。
聽了他們的故事,我但願自己小時候像她們一樣勇敢,因為後來我發現,如果是為了別人而妥協,那麼,妥協將永無止盡,"別人"並不會心疼你的妥協,當你妥協一次,就會有第二次、第三次....無止盡的循環。
最後,當你有其中一件事不願意聽他們的時,完了,馬上被打入冷宮,就好像這些年來,你從來就沒有委曲求全過一樣。
妥協到最後,就變成理所當然。
我想,這樣的心態,放諸於親子、婚姻、婆媳、職場關係,四海皆準。
人性哪~~
何苦呢??
只是,小時候的自己,力量不夠強大,全部的力氣,只能用來保護自己不崩潰而已。
但現在,我們也熬到長大了,是應該提醒自己,長大了,可以有力氣改變,無論長多大了,社會又給自己什麼壓力、期待了,但如果,自己真的想要改變,過一個真正像自己的人生,是應該勇敢的嘗試,會值得的。